您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培训 > 培训资讯 > 正文
培训资讯

【同音*分享】同音带你重新认识莫扎特!

2022/5/5 19:26:27 来源:

【同音*分享】同音带你重新认识莫扎特!

【同音*分享】同音带你重新认识莫扎特!

同音琴行 2022-04-29 17:50

[图片] [图片]

[图片]

 

 

重新认识莫扎特

 

[图片]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a],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及钢琴家。莫扎特是位非常多作品的作曲家,短短35年的一生就创作了600多部作品,几乎涵盖所有形式体裁,他在短暂的生命里将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臻于成熟并发扬光大,其作品也被广泛视为古典音乐的典型,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其中许多作品被公认为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歌剧和合唱曲目的巅峰之作。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音乐因其“优美的旋律、形式上的优雅以及丰富的和声与质感”而备受推崇。

 

莫扎特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尔茨堡,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才能。他4岁开始学习钢琴;6岁又开始学小提琴。可说是“贝多芬前一代的音乐天才”。除了精通键盘和小提琴,莫扎特从五岁开始作曲,并在欧洲皇室面前演出。他的父亲带他去欧洲进行了一次盛大的旅行,然后去了意大利三趟。17 岁时,莫扎特被聘为萨尔茨堡宫廷的音乐家,但他却因为见过世面从而对固定的宫廷音乐家身份显得焦躁不安,四处奔波寻找更好的职位。1781 年访问维也纳时,他被解除了萨尔茨堡的职务。他选择了留在维也纳,在那里他声名鹊起,但经济上却没有保障。在维也纳的最后几年,他创作了许多他最著名的交响曲、协奏曲和歌剧,以及安魂曲的部分作品,在他35岁早逝时,还剩一些作品尚未完成。


 # 重新认识莫扎特 # 
 01 背景与童年 

 

[图片]

利奥波德原籍奥格斯堡(位于今德国),是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1743年,他被时任萨尔茨堡亲王大主教的利奥波德·安东·冯·菲尔米安任命为其乐队的小提琴手;四年后,他与安娜·玛丽亚结婚。在莫扎特出生的当年,利奥波德出版了《论小提琴演奏准则》并受到欢迎。1763年,他成为该乐队的副乐长。

 

在莫扎特7岁的姐姐南妮儿开始向父亲学习键盘演奏时,3岁的莫扎特便已展现出他非凡的音乐才能,他不仅具备绝对音准更有超出常人的记忆力,5岁时更请求父亲教大键琴给他学,随后亦涉猎小提琴、管风琴和乐曲创作,至此他的能力一飞冲天,在学会阅读、书写或计算甚至能懂得乐谱视读、巧弄拍律后,时值1762年,6岁的莫扎特已谱出四首小步舞曲和一曲快板。

 

在莫扎特幼年,他的父亲是他唯一的教师,除了音乐还教导他其他语言及学科。利奥波德对孩子的教育相当投入,而莫扎特的进步每每超越其父亲所授。莫扎特年幼的最初作品和小提琴演奏技巧,展现了他自己的早熟与独创精神,这不但震惊利奥波德,也使得他逐渐放弃作曲,转而积极栽培莫扎特。


 # 重新认识莫扎特 # 

 02 早年游历(1762年-1773年)

 

[图片]

早年的莫扎特和他的姐姐在父母规划下,以“神童”的姿态在欧洲巡回展演。首次的巡演开始于1762年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选侯宫廷,而后至维也纳及布拉格宫廷;往后莫扎特脚步还遍及曼海姆、巴黎、伦敦与海牙,并取道苏黎世、多瑙埃兴根和慕尼黑回到家乡,这是一场长达三年半、舟车劳顿的展演。在这趟旅程中,莫扎特结识了许多音乐家并熟悉了他们的作品;而对于他未来风格最有影响的,莫过于他于1764及1765年在伦敦见到的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8岁的莫扎特便是在其激发下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交响曲,尽管大部分可能是由他的父亲所润饰。

 

利奥波德为了使儿子能够与近邻的音乐先进区意大利(当时仍为分裂的封侯国)有所接触,特地申请留职停薪的假期,在1769年12月陪着莫扎特前往意大利研习。这趟旅程中,利奥波德也热衷于展示莫扎特的演奏才能与其作曲天赋。而后莫扎特在教宗国博洛尼亚认识了马蒂尼,并向他学习对位法。因为杰出的音乐表现,莫扎特破例成为博洛尼亚爱乐学院的会员,该组织大致上只接受20岁以上的成人加入。教宗克勉十四世甚至册封他为金马刺骑士。

 

1773年3月13日,莫扎特与父亲回到萨尔茨堡,并为当时的亲王大主教科罗尔雷多聘用。莫扎特不仅在家乡有众多朋友与仰慕者,也有机会在各类型作品间探索,包括交响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弥撒曲、小夜曲及一些小型歌剧。同年莫扎特停留于维也纳时创作了他早期的6首弦乐四重奏,可能是受到海顿作品20-6首弦乐四重奏的激发。1775年4月至12月间,莫扎特对小提琴协奏曲有了兴趣,并着手写了5首小提琴协奏曲,展现莫扎特在这类型作品的练达。1776年,他的兴趣转向至钢琴协奏曲,被时人评论为是具突破性的作品。


 # 重新认识莫扎特 # 
 03 巴黎之行与返回(1777年-1781年)

 

[图片]

经过一年的准备,1777年8月,莫扎特辞去其萨尔茨堡的职务,9月23日便再次启程前往异地求职。他先到了慕尼黑,又经奥格斯堡辗转至曼海姆,并结识了曼海姆知名乐队的成员,不过他寻觅新工作的前景依旧无望。同样在曼海姆,他疯狂地爱上了音乐名门韦伯家的千金,女高音歌手阿罗伊齐亚·韦伯,这引发了他父亲的怒火,他要求他不要忘记了自己的事业。重新振作后,莫扎特于1778年3月14前往巴黎,继续谋求新职务。

 

在莫扎特于巴黎求职时,其父亲也在萨尔茨堡积极帮他找寻工作,且在地方权贵的引荐下,莫扎特得到一个作为宫廷管风琴师兼乐队首席的职位,年薪有450弗罗林;但他却不愿接受。与此同时,莫扎特和格林的关系逐渐变差,最后他选择迁出。在巴黎的时日,莫扎特写下了第8号钢琴奏鸣曲与著名的《巴黎》交响曲,后者于当年6月首演。1778年9月,莫扎特离开巴黎,前往斯特拉斯堡,而后他又逗留于曼海姆及慕尼黑,仍希冀能取得萨尔茨堡以外的新工作,但此时他的经济状况依旧不理想。种种的不如意令莫扎特不得不返回家乡,并在1779年1月15日抵达萨尔茨堡,他的父亲先前已说服亲王大主教重新聘用他;虽然接受了新职务,莫扎特对萨尔茨堡的不满却未因此而消减。

 

莫扎特长期以来对科罗尔雷多的不满除了因为低薪、公共设施不足,还包括其演出被尽可能的限制在萨尔茨堡内,极不自由。同年5月,莫扎特试图辞职但被拒绝,引发了他与大主教的争执,而且日益严重,因为利奥波德同样反对莫扎特辞职,甚至在多次的书信往来中敦促儿子与大主教和解;莫扎特却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6月,莫扎特的辞呈被批准了,但他得到的回复是极具侮辱性的。莫扎特决定前往维也纳发展,成为一名独立的演奏家及作曲家。

 


 # 重新认识莫扎特 # 
 04 维也纳时期(1781年-1791年)

莫扎特在维也纳的新事业展开得相当顺利。他时常作为钢琴家演出,1781年12月24日,莫扎特在一个由宫廷举行的竞演中与克莱门蒂比试,从此确立他“维也纳最优秀的钢琴家”之地位。他也以作曲家身份活跃,1782年,约瑟夫二世要求他完成一部德语歌剧,即后来的《后宫诱逃》,于该年7月16日首演后造成轰动,之后其演出遍及各德语区。这建立了莫扎特作为作曲家的名声。

 

在1782到1783年间,莫扎特受到奥地利官员史威登的影响,开始认识并逐渐熟悉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史威登收藏了大量巴洛克时期名作曲家的手稿,莫扎特在研读过后开始将一些巴洛克音乐元素、对位法融会到自己的音乐语法里,最直接的成果表现在同时期的《c小调大弥撒》;晚年创作的《第四十一号交响曲》及《魔笛》也可窥见赋格的运用。

 

[图片]

约莫在1783年底至1784年,莫扎特在维也纳见到了海顿,两人从此成为教学相长的忘年之交;闲暇之余,两人还会找来其他人共同即兴演奏弦乐四重奏。1785年初,莫扎特献给海顿一套弦乐四重奏集,共六首,即著名的《海顿四重奏》(第14-19号);这套曲集创作于1782年-1785年间,被认为是对海顿于1781年出版的作品33-弦乐四重奏之响应。

 

1785年,海顿在听过莫扎特所献的弦乐四重奏后,对利奥波德·莫扎特说道:“在上帝面前,我要诚实地告诉你,你的儿子是我所认识或知道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他有最好的作曲学问,也很有品味。”而莫扎特对海顿的描述:“只有他具备了能使我欢笑并且深入我心灵的秘密。”

 

随着事业顺遂及收入增加,莫扎特和妻子的生活也日渐奢侈。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积蓄自然有限,而此时短暂的高所得并不能纾解莫扎特晚年的困顿。

 

1785年底,莫扎特开始了与剧本作者洛伦佐·达·彭特的合作,彭特根据剧作家博马舍“费加洛三部曲”的第二部撰写脚本,莫扎特再为其配上音乐,即《费加罗的婚礼》。《费加罗的婚礼》于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首演并受到了欢迎。后来莫扎特前往布拉格,《费加罗的婚礼》在那里得到更热烈的回响。为了向布拉格致意,他写下了《第三十八号交响曲》献给这座城市。他随后收到当地剧院指挥的要求,希望他能够为接下来的一季再写一出歌剧。莫扎特再次请彭特填词,此作便是《唐·乔望尼》,于1787年10月在布拉格首演,反应仍旧热烈。


 # 重新认识莫扎特 # 

 05  晚景 

 

[图片]

1787年,年轻的贝多芬在维也纳待了数个星期,希望能在莫扎特门下学习,但没有确切的证据指明这两位作曲家曾碰过面。同年12月,莫扎特终于在贵族的引荐下得到一个稳定的职位;约瑟夫二世任命莫扎特为“宫廷室内乐作曲家”,这个职位自从一个月前格鲁克去世后一直没人负责。这个职位是兼职性质的,年薪有800弗罗林,工作内容只有为霍夫堡宫的年度舞会写作舞曲;这份中等收入对晚年拮据的莫扎特格外重要。皇帝这般举动也可能是为了将顶尖作曲家圈束于维也纳,避免他们向外地寻求更好的职缺。自1786年莫扎特停止了频繁的音乐会演出后,其收入便骤然减少。尤其1788年开打的奥土战争令当时音乐家的日子更为难过,因为无论贵族或资产阶级对音乐产业的赞助能力都降低了。

 

1788年中,莫扎特一家从维也纳市中心搬到阿尔瑟格伦德郊区,可能是为减少租金花费。研究指出,莫扎特在搬家前仍未撙节其支出,而仅仅是丢弃一些家用品以增加新居的居住空间。之后莫扎特开始借钱,莫扎特在此后似乎陷入某种忧郁,他的支出也有所减少。但莫扎特依旧维持多产,当年的6到8月,他一连完成了三首交响曲(第39至41号)。

 

1790年1月26日,《女人心》在维也纳首演。同年2月,约瑟夫二世驾崩,他的继位人利奥波德二世不喜欢莫扎特;而好友海顿也去了伦敦,使得这段时间的莫扎特意志更加消沉。也大约是在这时期,莫扎特为了开源而展开数次的长途旅程:他在1789年春季拜访了莱比锡、德累斯顿与柏林,隔年又前往法兰克福、曼海姆及其他德意志城市。

 

1791年,也是莫扎特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仍展现旺盛的创作力。1月他完成了《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也是他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又在4月写下了《第六号弦乐五重奏》。约莫6月,莫扎特的友人兼剧团歌手伊曼纽尔·席卡内德托他写一出歌剧,并提供了剧本,即是后来的《魔笛》。

 

在创作《魔笛》的过程中,莫扎特还收到其他作曲委托。一位不知名人士要求他创作一部丧用弥撒曲,且必须匿名;该人士后来已知是瓦尔塞根伯爵,他的目的可能是想将作品著作权据为己有,而此作便是《安魂曲》。8月,莫扎特又收到一份紧急委托,是为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加冕创作歌剧,即《铁托的仁慈》,而且必须于3周内写完,以能赶在典礼前排演。


 # 重新认识莫扎特 # 
 06  病逝 

[图片]

9月6日,《铁托的仁慈》上演,而莫扎特也大约在此时感觉身体有恙,但他仍继续完成《魔笛》。当月30日,莫扎特亲自指挥《魔笛》的首演,大受欢迎。接着他又马不停蹄的作曲,10月中便完成了《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再来则继续写作《安魂曲》。到了11月20日,莫扎特健康状况直下,他开始卧床不起,并出现水肿、疼痛及呕吐等症状。12月5日,年仅35岁的莫扎特辞世,死因没有确定,后世学者认为他可能死于旋毛虫病、流感、水银中毒。2000年后的分析主要认为是风湿或者病菌引发的肾病。而在莫扎特死后的短时间内,其声誉便有了充分提升:音乐学家开始撰写他的传记,其全作品集也被竞相出版。


 # 重新认识莫扎特 # 

 07  莫扎特的音乐 

 

[图片]

如同海顿一般,莫扎特的音乐常被看作是古典风格的成熟与典范之作。在他开始作曲时,欧洲的音乐风尚被讲求简约、精巧的嘉兰特风格,和其德国化的变体多感风格所支配,这两种风格的形成是对巴洛克豪华、繁复风格的反动;而古典风格仍未发展完全。渐渐地,古典风格在莫扎特的带领下,开始出现类似巴洛克晚期复杂对位的特征,但被新的形式技法缓解及包装,以适应当代的美学观点与社会氛围。

 

莫扎特是全方位的作曲家,作品的体裁形式涵盖极广,且质量俱佳。莫扎特使用的音乐形式并非新创的,但他在其中注入更加练达的手法与情绪表现;他甚至一手发展并推广了“钢琴协奏曲”之体裁。古典风格的中心概念几乎都表现在莫扎特的音乐里,澄净、平衡与明快是其作品的风格基调,包含了诸如旋律简洁精致、断句清楚及主调明显等特点,而他对动机组合及节奏的超凡运用使其在构想或变化主题时有更大的弹性。

 

莫扎特总是善于吸收和采纳其他音乐的特点,他长年的游历帮助他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年幼的莫扎特在伦敦深受J.C. 巴赫音乐的影响;旅途中他也接触到曼海姆乐派前卫的表现风格。意大利式序曲和喜歌剧同样对莫扎特后来的音乐结构与风格启发甚多。随着莫扎特的成熟,他逐渐在作品中融入更多巴洛克音乐的技巧,像是对位或复格形式的乐句。

 

“ 重新认识莫扎特 ”

莫 扎 特 的 音 乐 精 神

 

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活生生的世界,凝结着它的欢乐和天真、忧郁和悲凉。热爱生活的人必然与这位天才的音乐自然地融为一体。

 

死亡意味着什么:就是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整个音乐史上也许不会再有像莫扎特那样具有传奇色彩的音乐神童了。

 

莫扎特不同于海顿,他不仅精于作曲,还是一个演奏能手。到13岁,他已经写了不少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协奏曲、交响曲和宗教作品,以及一部喜歌剧、一部小歌剧;到1773年,17岁的莫扎特已创作了二百余部作品,但任何一部作品只不过预示着光辉的未来。虽然羽管键琴和钢琴是他主要的乐器,但他也精通小提琴和管风琴,有时用准备好的曲目,有时则即兴演奏。因此他的室内乐作品、为独奏乐器写的协奏曲作品都极有个性,非海顿所能及。

 

[图片]

 

在同贵族赞助人的关系上,莫扎特也显示出与海顿的极大不同。勇敢高尚的艺术家反抗赞助制度强加给他的种种社会限制,天才强烈的个性和创作冲动,使他终于不能再忍受他所处的地位。他与大主教发生了争吵而被辞退。1781年,25岁的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开始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生涯。在一生的最后十年,他是在谋取解决经济困难和寻求已失去的童年宁静心情的悲剧性斗争中度过的。在社会上取得成功有赖于宫廷的保护,但皇帝约瑟夫二世——曾把莫扎特称为“真正的天才”——却支持那些不重要的作曲家而把莫扎特置之一旁。正直的海顿对此非常愤慨,1787年他写道:“我非常气愤,举世无双的莫扎特竟不能为皇家和王室宫廷所接纳!请原谅我如此愤怒,因为我太爱此人了!”当约瑟夫二世终于让莫扎特来为他服务时又把诸如为宫廷舞会谱写舞曲这一类与莫扎特天才很不相称的事情指派给他。莫扎特一直处在为谋生创作和为自我创作的矛盾冲突之中。但大量的杰作依然如山泉奔涌,令人叹为观止。

 

1786年,莫扎特以达·庞特写的脚本创作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取得了很大成功,达到了他事业上的顶峰。它在维也纳和布拉格引起了轰动,于是,他又一次与达·庞特合作写出了《唐·乔凡尼》。这部歌剧使维也纳人感到困惑,他不再受人欢迎了。我们把莫扎特看作是明晰、优雅风格的集中体现,但当时肤浅的观众却难以理解他。事实上,莫扎特超越了当时贵族的欣赏水平,他努力追求一种在那时还是崭新的表达方式。

 

[图片]

 

一些人认为,宫廷艺术的优雅在莫扎特身上达到顶峰: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代表了未受生活影响的朴实的青春精神。确实,我们在他的钢琴奏鸣曲当中发现了前一种特征,在他的小提琴奏鸣曲当中发现了后一种特征。但这两种观点离实际情况都相差很远。无论是简朴的形式还是玲珑剔透的织体,都不能排除他成熟时期作品中饱含的强烈而复杂的感情,在他音乐表面的快乐下总有着一股幽暗的情绪。

 

是莫扎特教会了乐器唱歌,19世纪对音乐旋律的高度重视可以看作是从他那里开始的。莫扎特把过去时代伟大声乐艺术中的抒情性,注入他的精美的器乐形式中。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没有农民的风格,他既没有从民歌也没有从大自然汲取灵感。他的音乐是室内的音乐,深奥而微妙,它植根于两个音乐城市——萨尔茨堡和维也纳的文化。

 

莫扎特创作的大量室内乐作品中有旋律优美、活泼轻松的,也有严肃而带有悲剧性的。他的最后十首四重奏属于室内乐中最优秀作品之列。莫扎特是他那个时代的杰出的钢琴家之一,他为他所喜爱的乐器创作了大量的奏鸣曲。他还创作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杰作:钢琴协奏曲。他写了20多部这样的作品,使钢琴协奏曲成为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形式之一。尽管后来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在为乐队和钢琴之间展开竞奏方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没有人能像莫扎特那样写得完美和谐,丝丝入扣,娓娓动听。

 

莫扎特一生写作的四十多部交响曲,比以往更为丰富的配器、更为自由的声部写作法和更为深刻的情感,深深地显示了他的交响魅力。他在一生的最后十年里写的六部交响曲是最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使交响乐成为音乐中最有分量的形式。在莫扎特时代,作曲家几乎全部通过委托来写作品;但莫扎特最后三部交响曲在他生前从未上演过。这表明,他并不是为某种特殊场合来创作它们。它们之所以能产生出来,是因为作曲家心中有些东西必须要表现出来。至于他众多的器乐协奏曲更以其旋律优美、技巧精湛而著称,有些作品堪称同类体裁中独一无二的精品。

 

在莫扎特的艺术中,歌剧是一股主流,它推动了其他音乐形式的发展。歌剧中体现了他生活的快乐、他的忧伤以及他的个性多方面的冲动。在用音乐刻画人物和使剧中人物富有活力方面,还没有人超过莫扎特的能力。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中强调交响乐的重要性,但从来没有用音乐来干扰人声,音乐的线条总是和人声的曲线相符合;同时,他又找到了全面协调的手法,将意大利的咏叹调和法国的宣叙调结为一体。他的艺术观点永远是完美和均衡。

 

[图片]

 

莫扎特的音乐中含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人们知道他的音乐是怎样构成的、它向什么地方发展以及它怎样达到目的,但它的美妙音响、完美风格、深刻和优雅却难以进行分析和用笔墨来形容。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威尔第、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这些伟大的作曲家生前和身后都遭到过批评,他们不仅受到追随者和公众们的热情支持,也遭到过激烈的反对。然而,没有人想到过要对莫扎特的作品表示否定,对这位作曲家的全才只有尊敬和钦慕,因为他以至高无上的君王姿态统驭了音乐的所有领域和体裁,无论在歌剧、交响曲、协奏曲、钢琴作品、室内乐、舞曲、宗教音乐诸方面,他都创造了完美和价值持久的作品,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经典之作。

 

莫扎特的音乐本身就是自然:自然而然的情感,没有夸张和矫情;自然而然的艺术表现,哪怕最复杂的时候也显得那样简朴,看不出人工斧凿的痕迹。尽管他规定了许多音乐体裁的新的发展方向,但是,这种规定不是出自于革新的考虑,而是来自于其艺术表现的自然要求。他在维也纳时期的作品,情感高远绝俗,但又不失其人间真情:超脱崇高,又不失温馨亲切;充满活力,又不失平和安详。他的音乐并不是清一色春天的欢乐、喜悦和热情,它也有秋天的忧郁和悲情,但这种忧郁和悲情不是在命运和意志、理想和现实的痛苦冲突中显示出来的,而是以明净、甜美的面貌体现的。无论在情感和艺术上他所达到的古典式的和谐都比海顿更丰富,更富于变化。尽管他没有贝多芬大喜大悲的力度,以及浪漫派对自然神秘的崇拜,但他的天籁之声更易被世人所接受,而不需多少刺激和碰撞。二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也许莫扎特音乐的真正魅力也在于此:人们难以在其中引出多少微言大义,多少深奥内涵,但弦外的感觉太细微,音外的境界太玄妙。似乎一切都简单明了,但又难以企及。有时不带有超脱的心境难以体会个中三昧。他的音乐是语言难以捕捉的声音和情感的艺术。


莫 扎 特 音 乐 的 另 一 面

在“莫扎特音乐的一般特征”中,不难看出他的音乐里欢乐与痛苦是并蒂相连的。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受一些诠释莫扎特音乐的演奏家的影响,认为莫扎特的音乐主要体现了孩童般的纯真,那是要十五六岁的少年才能表现出的天籁。很多演奏家其实是把莫扎特简单化了。那种不谙世事、不识人间愁滋味的天真烂漫是不能真正体现莫扎特的精神的。莫扎特的清纯可爱是他在坎坷不幸中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莫扎特作品中那种在经历了困顿磨难之后,洞悉世事的心理痕迹带来的戏剧性和悲怆色彩是难以掩耳的。这里,只是着重强调莫扎特音乐的另一面——在他宫廷式的优雅、勃发的青春精神和至真至纯孩童般的面貌下,蛰伏着沉重、阴暗、悲凉、怨愤的潜流。他的作品是最有说服力的。

 

[图片]

“仅仅从甜美、优雅、朴素、自然、青春这一堆概念出发,我们无法形成一个真正的莫扎特的形象。在忧郁、阴冷、悲情十足的另一面,莫扎特显得更成熟、隽永。把这两个莫扎特糅合在一起,我们才真正领会到了这位大师的魅力和丰满。”

 

假如没有听过莫扎特的音乐,很难知道生命之本质。他的音乐里充满了自然的呼吸。无论是欢乐还是痛苦、松弛还是紧张,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这里没有对极端的尊崇,没有愤世嫉俗的拒绝。一切都得到兼容并蓄,融合为和谐的整体。在这里看不到命运和意志、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只看到它们明暗地交织、错落,透出变幻莫测的诗意。

 

在神性面前,莫扎特意味着人性;在人性面前,他又意味着神性。他的音乐是天人合一的最生动的表征。

 

音乐语言是抽象的,它内含着巨大的想像空间。音乐是艺术中的艺术,精神中的精神。对此,浪漫主义者一点也没有夸张。莫扎特的音乐空间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凡是热爱他音乐的人都会感到生命在其中被吸收、被夺去,然后感到自身又获得了和谐的再生和拓展,获得了取之不尽的生命力和与宇宙万物协调共存的快乐。

 

莫扎特只是音乐艺术中闪光的一点,而不是唯一的终极。他的价值具有双重的无可替代性:他不替代他人,也不被他人替代。

 

认识莫扎特音乐的现代基点有两个:它只是多元、多极的艺术世界中的一个闪光的点、一次美妙的喷发;它是在和谐共存的状态下完成的,而这种共谐不是单一的、机械操作的结果,而是人类丰富情感的融合和交汇。这两个基点充分表明了我们对不同主体外在的多元性和单一主体内在的丰富性的推崇,体现了后现代状态——非统一、异质、分歧、差异、不可通约、不可操作的精髓。

 

从这个意义,后现代要比现代更人性,莫扎特也比以往我们所认识的更人性。

 

,时长26:15

莫扎特《第41号交响曲“朱比特”(Jupiter)》导赏

 

C大调第41号交响曲,作品号K. 551,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首交响曲,据信完成于1788年8月10日。

 

这部交响曲又名“朱比特”(Jupiter),据莫扎特的小儿子所述,该名称是由伦敦著名的剧院经理约翰·彼得·萨洛蒙所取,认为此曲匹配以罗马主神之名为昵称。在一项由《BBC音乐杂志》组织指挥家作出的评选中,该作品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中排第三位。在一篇关于朱比特交响曲的文章中,乔治·格罗夫爵士写道:“莫扎特为最后一曲保留了他的所有科学资源,以及似乎没有人拥有与他自己同等程度的所有力量,隐藏那门科学,并使它成为令人愉悦的音乐载体。“对于整首乐曲,他写道:“这是法国大革命之前世界上最伟大的管弦乐作品。”

 

《“朱比特”交响曲》获得了评论家、理论家、作曲家和传记作家的认可,并被视为一部经典的杰作,以其赋格曲和清晰的整体结构而闻名。

 

“......非常伟大、火热、艺术、可悲、崇高、C 大调交响曲......我们已经不得不将他视为第一批[-排名]现代和刚刚过去的世纪的天才。“ 

 

“里面的所有图像是多么纯净和清晰!不多也不少于每个人根据其性质所需要的。......这里揭示了大师如何首先收集他的材料,然后探索一切如何从它出发,最后构建和阐述它。甚至贝多芬的这种工作方式也在他的速写本中得到了揭示。”

 

勃拉姆斯在 1896 年说:“我也能理解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确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莫扎特的最后三首交响曲要重要得多。现在有些人开始感觉到了。”

 

,时长41:22

哈农库特指挥维也纳古乐合奏团  

演出莫扎特《第41“朱庇特”交响曲》

[图片]
END

版权所有: 福州同音乐器有限公司 闽ICP备14012983号-1
地址:福州市杨桥中路97号3号楼一层 分店:台江鳌峰街道福光南路379号武夷绿洲二期37#43#楼07
培训咨询:0591-87885253 乐器销售:13763878748 技术支持:半自动CMS

简洁版

收缩
  • QQ咨询

  • 在线咨询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咨询

  • 0591-87885253
  • 18120863687